李清照一生中经历颇多,她的心态变化得非常频繁。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她的诗词一一窥这名女性的心理变化。李清照有一首奇特的《晓梦》诗,此诗“笔意欲仙”,是一首游仙诗: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座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这首诗没有战乱的痕迹,当写于人生前半段。诗系于徽宗崇宁五年,也就是公元1106年。这一年春,徽宗诏毁《元祐党人碑》,继而赦天下,除党人一切之禁,叙复元祐党人。
党禁消除,清照遂得以由原籍明水返回汴京。从《晓梦》诗的心态看,陈先生的系年殊有道理,兹从之。
此诗颇有列仙之趣。随着清越的钟声,诗人飘飘而凌云,进入了仙界。她先是遇到了蓬莱男仙安期生,又凭借他的导引,邂逅了九嶷女仙萼绿华。
时节正是秋天,秋风吹尽了枝头的花。倘在人间,会有美人迟暮之思吧。但是仙人长生不老,略无伤感,一起赏修藕,食巨枣。“翩翩座上客”皆是世上少有的俊彦,其中就有东方朔那样的“嘲辞诡辩”之才,大家一边谈论,一边饮茶,无拘无束,其乐无穷。
但是再美的梦总是要醒的。诗人醒来,怅惘不已,梦境已逝,依然要面对喧嚣的人间。诗题是《晓梦》,恰恰应了李商隐《锦瑟》的一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
梦是愿望的满足。正因为愿望在现实中不能实现才形诸梦。梦中越是神超形越,现实中所受束缚就越紧。晋郭璞《游仙诗》云:“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李清照虽是宰相的儿媳妇,名副其实的贵妇人,但心中并不快乐。元祐党禁消除了,父亲李格非获得了新生,但朋党之争依然激烈,公公赵挺之不过是暂时的胜利者,政治的阴霾隐隐笼罩着赵家。诗人梦中“飘然蹑云霞”,也就是想跳出是非之地,托身蓬莱仙境。这是其一。
“乐”是此诗诗眼之所在。在诗人眼里,翛然于尘俗之外,做一个高蹈的隐士,“其乐莫可涯”。在仙界,有男仙,有女仙,大家从容相处,无礼法之拘牵,而在世俗社会,女子闭处闺房,哪有机会“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更不用说“嘲辞斗诡辩”,展示自己的才华了。
李清照是一个“妍质清言,风流放诞”的女性,她梦想“高蹈风尘外”,也就是欲冲破礼法之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陈寅恪先生指出“无自由之思想,即无优美之文学。”这首《晓梦》诗大有飘飘凌云之气,是“自由思想”之表征。这是其二。
那么诗中有没有“婕妤之忧”陈祖美《李清照评传》,此书论及赵李婚姻,多处谈到了李清照的“婕妤之忧”,也就是暗示李清照受到了赵明诚的冷落。
“婕妤”,即汉代的班婕妤,被成帝冷落,退守长信宫。“婕妤之忧”系用典。呢?有的。崇宁党禁,李清照被迫返回原籍,与赵明诚两地分居。两人虽未曾断绝缠绵的相思,但相思不能代替性爱。
在分居期间,赵明诚有没有琵琶别抱呢?极有可能。李清照从原籍回到汴京相府,遭到了明诚的冷遇。如果婚姻美满,性爱和谐,诗人何必要去仙界呢?
要知“高处不胜寒”啊。清照婚姻苦闷,她在潜意识中想结识更多的才俊。“翩翩座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她梦中遇到东方朔那样的才子,实际上是性意识的流露。这是其三。
从诗艺来看,这是一首优美的游仙诗。列仙之趣中蕴含自由之精神。想象奇异,又糅合神话。从句法看,此诗采取五言古诗的形式,既高古,又凝练。
李清照身为贵妇,深感富贵逼人,往往“掩耳厌喧哗”。其《感怀》诗云:“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青州从事”本是美酒,乃是易安的心爱之物,可是一旦与“孔方君”结缘,那就“生事纷纷”,终无了局。
心灵的自由只有在“静”中才能获得,在神游冥想中,得其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苏轼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送参寥师》。此种空灵之境即是子虚乌有之境。
世俗中人大抵为名利所羁绊,因而没有自由。李清照有感于此,《钓台》诗写道: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在东汉时期,严子陵隐居富春,成功地摆脱了名利的束缚,获得了身心的自由。相比之下,商贾和名士们却沉迷于名利之中,不断追求财富和声望。“扁舟亦是为名来”这句话就是对于那些名利虚荣的名士们而言的,他们总是在追逐名望的路上越走越远。尽管李清照是一位女性,但她却拥有着与名士同样的情怀和眼光,看透了名利的虚幻。
虚荣心和上进心有时候会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中写道:“自是花中第一流”、“此花不与名花比”,这表现了她的上进心,但也难免带着虚荣的色彩。
在面对严子陵那样的高风亮节时,李清照感到惭愧,甚至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诗人。而她特地通宵达旦写作,则是试图通过努力工作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不足和缺陷。
虽然李清照向往自由,但她身处的社会却对她施加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此外,她内心的欲望也非常强烈,这使得她无法真正地摆脱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她所表现出来的列仙之趣,其实是一种内心深处渴望自由的呼唤。她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名士的针砭与反思,则是她珍视自由和真实的人生态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