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四处走访行医问药

孙思邈卒于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41岁。根据《续仙传·隐化·孙思邈》记载:“二月十五日,晨起沐浴,严其衣冠,端然而坐。”临终嘱令薄葬,不要陪葬品,祭祀不要牲畜。据《旧唐书》记载,他死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这些异相,可能是因为孙思邈长期练气功并且服用药物,让他的器官发生变化的缘故。这并不奇怪,古人很早就有关于人体不腐的相关研究。

孙思邈幼年时体弱多病,“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医药费用几乎耗尽家产,但是他资质聪明,自幼好学。

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七岁就学,诵千余言”。是说他七岁开始识字读书,儿童时代能诵千余言。

十几岁时,“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十八岁开始习医,“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他幼年曾患寒疾,在亲身经历疾病的痛苦,感受社会疫病流行、缺医少药的苦难之后,他立志学医普救百姓。

二十岁,崇尚老子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大有“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群书”《文选·左思咏史诗》。的气概。故《旧唐书·孙思邈传》谓之:“弱冠善谈庄老。”他那时开始研究道教。孙思邈自谓:“青之岁,高尚兹典。”

孙思邈刻苦钻研医学经典,中年行医,非常重视民间经验,求知若渴勤于思考,“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往往因一方一药,不远千里去虚心请教。为切脉、诊病、处方、锚药拜访求教;“驰百金而徇经方”,为一秘方不惜重金而购得。三十七岁,“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采集药材,进行加工制作。

据说,孙思邈养着一头毛驴,他平时到深山采药或到远处为群众治病时,就赶上这头驴为他驮载药囊、药材等;他走困了,就骑上毛驴代步。他非常喜爱这头毛驴,一步也离不开它。

有一年夏天,他和徒弟赶着这头驴到离家乡不远的五台山去采集药材。来到一处山谷口,发现药材很多,就将毛驴拴在树上,然后进山沟采药去了。

他们走了不大一会儿,忽然一只猛虎大叫一声,从松林里跑出来,直扑毛驴,用两只前爪将毛驴压倒在地,张开血盆大口,吃掉了这头毛驴。

孙思邈和他的徒弟闻声赶来时,老虎已经跑得没影没踪了,只见地上血肉模糊,剩下一大堆横七竖八的驴骨头。这头毛驴被老虎吃掉,眼下采集的一大堆药材如何运回去呢?今后采药、出诊又怎么办呢?孙思邈非常生气。

说来奇怪,那只吃了毛驴的老虎走了没多大功夫,又慢慢地走了回来。它站在孙思邈的面前,垂下了头,眼中流露出哀求的神色,口角流着鲜血,温顺得简直像只猫。

孙思邈详细观察了一会儿,看出这只老虎已经有了伤,是前来找他治疗的。但他知道这只虎吃掉了他的毛驴,孙思邈很生气,便不理睬它,转过身向远处走去。可是这只虎也跟着他走,眼里流着泪水,看样子喉咙里实在疼得难以忍受了。

孙思邈看见老虎有悔过的样子,便叫徒弟去看看虎口里有什么病。徒弟走到老虎跟前,将医铃放人虎口。把虎嘴撑开,定睛一看,原来一根骨签扎在了老虎的喉壁上,鲜血不住地向外流着。孙思邈从虎口伸进一只手去,很快就把那根骨签取了出来。

老虎的伤病被治好以后,孙思邈就指着老虎训斥道:“你这个作恶多端的野兽,吃掉了我的毛驴,被骨签刺伤了喉咙,乃是自作自受。我本来不愿给你医治,但见你疼痛难忍,且有悔过之意,才给你治好了病。你现在快走吧!”

老虎走去不远,又返回来走到孙思邈的面前卧了下来,作出让孙思邈乘骑的姿势。

孙思邈与徒弟看见老虎的表情,想了一会也就明白了。徒弟对老虎说:“你若是愿意代替毛驴为我师父驮药的话,就把头点三下”。

他刚说完,老虎果真点了三下头。于是,徒弟便将他们采集的药材搭在老虎背上。老虎这时看了看孙思邈,还是不走。

徒弟又对它说:“你难道还要把师父一起驮上吗?”

老虎听后又点了三下头。孙思邈见老虎愿意驮他,就骑在老虎的背上。这时老虎才站立起来,迈步向前赶路了。从此以后,这只虎就经常给孙思邈驮载药囊、药材,还让他骑在背上到各地给人们看病。他们师徒二人有时在深山老林里遇见盗匪、猛兽,由于这只老虎跟着,盗匪、猛兽也不敢前来伤害他们。

现在,耀州药王山上还有一块地方叫“老虎坪”。相传就是孙思邈救这只老虎的地方。后来人们给孙思邈塑像时,总要塑一只老虎卧在孙思邈身边,也就是这个原因。

581年,即隋开皇元年。二十二岁时,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体会,能领悟和掌握医学知识及技能,开始在亲邻内外行医治病,因疗效好而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声望日著。

他不仅研究医书,对诸子百家以及佛道典籍,也有所涉猎,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博览经史,知识渊博。《要方·解毒并杂治·解五石毒》载“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要方·胆腑·万病丸散》载“太乙神丹,余以大业中,数以合和而苦雄黄、曾青难得。后于蜀中遇雄黄大贱。又于飞鸟、玄武大获曾青”,《续仙传·隐化,孙思邈》载“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求度世之术”,综合上述史料可知,孙思邈有进行修道炼丹之事。

在南北朝时,很多人因为服食五石散而丧命。孙思邈没见过五石散的完整配方,但是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却说过: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为啥说这话呢?因为孙思邈曾见过一个五石散的残方,根据那个方子推测,五石散最后一味是剧毒的礜石。礜石含有砷,这玩意是砒霜的原料,可见真的很毒。

晚年孙思邈见到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残本,证明了自己的推测。孙思邈倒是没有烧毁这个方子,而是对五石散进行了改进,把剧毒的礜石拿掉,改成了比较温和的石硫磺。方子的毒性大大降低了。

孙思邈去世后虽然也有人服用五石散,但是服用的是孙思邈改良过的配方,致死率大大降低了。五石散是禁绝不了的,孙思邈只能保证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不吃。

所以说孙思邈临终让人毁去五石散的方子,大约他想毁去的是含有礜石的剧毒五石散方子吧。五石散在唐朝并没有禁绝,还有人在服用,崔玄亮和韩愈疑似吃的就是五石散,尤其崔玄亮,经冬不衣绵,这症状典型的吃五石散后的症状。

所以孙思邈后,五石散依旧流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医家,我觉得他不会把五石散一棒子打死,也打不死。他用自己的丰富知识去改进这个方子,让矢志服用的人死的少一些,再少一些,无法改变现状,但是可以改良。

孙思邈研制医治恶疾、癫痫温疟、癫狂、尸疰等疑难重症的丹药,只因雄黄和曾青难得,量剂不足,几次实验都未能成功。

之后,孙思邈隐居青华山深研医理,继续探究,终于在蜀县魏家研制成有名的太一神精丹。孙思邈三十岁时为丰富自己的才学长途跋涉,四处拜师。

据《酉阳杂俎》卷二:“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相接来往,互参宗旨”和《湘山野录》卷下:“有处士孙思邈,常隐终南山,与宣律相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经久”所载,他曾和住在太白山下西铭寺的唐代精通医术的高僧宣律常相往来,虚心探求医学奥秘。交流学术心得,他还治愈了高尼净明吐呕久病以及令当朝太医无策的“霍乱”。

孙思邈设计由15味药材组成的人参汤,治愈因五劳七伤而久病卧床者。孙思邈一生曾“二遭热痢”。629年,他忽患热毒痢,三日后“命将欲绝”,他自处一方煎服,“入口即定”,并告诫此病应“大须慎口味”热痢要“多益黄连”。

630年,他自用有效的苍耳根茎泥膏救治疔肿患者。633年,孙思邈突“头痛目眩,额左角上如弹丸大肿痈,不得手近,几致殒毙”,左额丹毒,且致全身热痛,县令以种种药方治疗无效,几乎毙命,七天后孙思邈自处“治丹神验方”治疗,结果“其验如神”。

635年,汉阳王李元昌患腹水,孙思邈以“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方”治疗了几日就转危为安,还指出李元昌“差后有他犯因尔殂矣”,果然此人后因谋反罪敕令自尽。636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因久服石药,导致其消渴病加剧而死,曾为其服用枸杞汤病有好转。

以孙思邈对防治消渴病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他指出“但不能长愈”,并认为该病如能在饮食、房室、咸食及面三项事情上谨慎从事,“虽不服药也自无他”,否则难以救治。

多年来他在秦岭、巴山之间不辞劳苦采药治病,解救重危病患,曾治疗600余名麻风病人,其中有士大夫和其他民族的名人,而且“亲自抚养”,治愈60多人。关于孙思邈救人,还有许多流传的故事。

巴山上生长着榧树、猴樟、栒子、桑树等高高矮矮的植物。在这茫茫的林海里还住着猴子、兔子、鹿、野猪等动物。

这天,一位身裹兽皮的健壮猎人蹑手蹑脚地走进了山林。他瞪着一双机灵眼晴四下里探望,手中弓箭随时准备射穿猎物的身体。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一只野猪,直冲猎人,猎人“唿”地一声射出一箭,箭中猪首!

负伤的野猪更加疯狂了,一下了扑到猎人面前,猎人急忙躲避。但这只身强力壮的野猪,拼命地冲锋,撞伤了猎人的肩膀、胸部和手臂。

猎人大吼一声,抽出随身短刀砍向野猪,野猪蹬腿身亡,猎人也身负重伤,昏倒在地。等他醒过来,觉得身体很疼痛,低头一看前胸的兽皮被撕破,皮肉开裂,鲜血直流;肩头也有阵阵钻心般的疼痛,他摸出自带的伤药敷在伤口上,但伤口太多,太深,金创药止不住血,也止不住痛啊!他心想:“今天恐怕要与这野猪同归于尽了。”

猎人想到家中的妻儿,不甘心就这么死去,他痛苦地呻吟着:“呦,呦,呦,呦……”

他好像一只失群的幼鹿在呼唤它的母亲快来救援一般。让那“幼鹿”柔和而又带点凄楚的呼唤声,透过树枝草叶,传向远方。

一只年轻的母鹿出现了!它匆匆赶来,要找回自己失落了的“孩子”。可是它赶到幼鹿呼唤声的地方后,怎么不见自己“孩子”呢?它昂起头来惊讶地回顾寻觅……

这时猎人早已拿出自己的弓,并搭上了箭在草丛中暗暗地瞄准了母鹿的颈部!他在心中暗暗祈祷:“箭呀箭,再莫误我,一箭射死此鹿,让我用热鹿血救己一命!”

说完。使出吃奶的力气拉开了弓,肩臂的伤疼痛,他紧咬牙关拉弓张弦,手微微地颤动着,只听“唿”地一声母鹿惨叫着应声倒地,猎人也因用力过猛昏死过去。

过了一会儿,母鹿见无动静,便悄悄抬起了头。原来因猎人手臂受伤颤动,箭未能射中母鹿的要害,仅射中了它的右前腿。只见它用嘴在草丛中翻动、寻找,不一会儿咬断了几枝开着黄色小花的野草,放到腿边,再用嘴咬住箭杆使劲往出拔。

箭被母鹿从腿上拔出来后,它咬碎了那几株开着黄色小花的野花敷在自己的伤口上,伤口上的血被止住了!它又在草丛中找到几株开着黄花的野草含在口中咀嚼着……

这时,猎人再次苏醒过来,他发现那母鹿没死,急忙对准母鹿的头狠命拉开了弓,他想,这次一箭射去,母鹿准死无误。当他正要放箭时,手臂被谁从后边拨开了,箭飞出去,扎在一株古松上。猎人一惊,回头一看,只见一位面容清瘦的采药老人,不由得发怒了:“你,为什么拦我射鹿?”

“我要及时救你的命啊!”采药老人和蔼地说。

“你是谁?”

“我是孙思邈。”

“你是药王?可草药已治不了我身上的伤了。你为啥拦阻我杀鹿喝血治伤?你不是说救人一命等于施舍千金,为什么为救一只鹿而要我丧命?”

孙思邈并不辩解,轻轻地扶他躺下,然后快速奔到母鹿跟前。这时母鹿已慢慢地站立起来了,母鹿嘴里还衔着两株开着黄色小花的野草。

孙思邈走上前去一边抚摸鹿背,一面观察鹿的箭伤,又细看鹿嘴里的野草。母鹿像颇解人意似的,伸过头来把口里衔的野草吐在孙思邈手中,然后昂头“呦呦”地叫了一声,扬起四蹄跑开了,不一会就隐没在树林深处。

孙思邈依着手中的草样子,在草丛中,树荫下又采集了一大把开着黄色小花的野草,回到猎人身边。孙思邈把野草放在自己口中嚼成糊状,敷在猎人的伤口上,伤口顿时就不疼了!

孙思邈又让猎人吃了一些撕碎的草。不一会儿,猎人自己能站起来了,伤痛几乎全好了。

猎人向孙思邈深深作了个揖,感谢说:“真不知该怎样报答你的救命之恩,这只野猪送给你吧!请收下吧!”

孙思邈摇摇手说:“使不得,使不得,你拼得性命猎的野猪,是养家糊口之物,我不能要。再说,救你的,不是我孙思邈。”

“不是你药王爷,是谁?”

“是那只你要杀的母鹿,是它的草药救了你。”孙思邈说:“不少动物都认识几种救己病的草药。比如地上的蜥蜴如被蛇咬伤了,自己就找一种名叫蛇根草的草药给自己解毒治伤。据说灵角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它吃了人参和灵芝之故。所以鹿认得疗伤的草药也就不奇怪了。我多年在深山老林中采药,也碰到过口衔着野草奔跑的鹿儿,可不知它衔的是什么草?今日方解此谜,又给人增加了一味治伤的药啊!要说该感谢你哪,是你使我认识这种草药啊!”

孙思邈把一株开黄色小花的草药递给猎人说:“记住这种鹿衔过的草药吧,你们猎人,以后还能用上。”

猎人接过草药,问道:“这草药叫啥名字呢?”

孙思邈沉思了片刻说:“就叫鹿衔草吧!”

从此这种治跌伤损伤的草药就以鹿衔草的名字在民间流传着。

孙思邈对药物学的见解更有独到之处。他注重采药季节,否则,药草和普通花草很难区分,会徒劳无功;他列出233种药品,注明几月采,甚至注清哪时节采根、哪时节采花和茎。他列出680种常见药,建议随时采集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他还强调产地要清楚,列出基本囊括所有地方的133个州,共计有519种道地药物。这样具体、详细、全面的见解论述,在药物学上孙思邈是首创,后人因此称誉他为“药王”。

孙思邈对营养缺乏病的治疗也超过前人。唐代以前的医家对因缺碘所引起的甲状腺肿大,主张用海藻、昆布一类含碘的植物去治疗,孙思邈创新了用口服动物的甲状腺去治疗。

而且,对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而导致的脚气病,孙思邈最擅长。他用含有大量维生素B1的多种药物来煮汤服用,并起到了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孙思邈在七世纪对这种病做了详细描述,并掌握了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相传,唐时长安城内有几个富翁身患一种奇怪的疾病,只见脚胫日趋浮肿,浑身肌肉酸痛麻木,身倦乏力,众医诊治均束手无策。于是请孙思邈诊治,经药石下肚,仍不见转机,孙思邈由于难揭其谜,终日甚感不安。

有一天,严太守也患此病请孙思邈治疗,为了查明病因,他住进严府中仔细观察了十几天,只见严太守的贴身家丁也同样精神萎靡不振,下肢照样浮肿,只是比严太守稍轻些。

孙思邈仍百思不得其解,他又到厨房内调查,厨师说严太守不喜欢大鱼大肉,但他对粮食精制特别讲究,派人将米面反复加工精碾细磨后才作为主粮食品。

随后孙思邈又去拜访了其他几位同样症状的富翁,发现都有同样习惯喜食精粮,此时孙已领悟出其中的玄妙了。孙思邈立即建议严太守将每日主食全改成粗粮糙米,并且将一些细谷糠、麦麸皮煎水服用,半月之后这种疑难病竟神奇康复了,病人精神好转,浮肿全消退了。消息一传出,长安城内外市民一片震惊,赞扬孙思邈真是天下神医!孙思邈终于将谜揭穿,他用食疗方法成功治愈因精粮引起的“脚气病”,在他潜心编写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详细的记载。

其中《千金要方》中收载有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共计154种食物和性味、功能及主治病症的内容,最先提出用食物治病的科学理论,为传统医学“食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思邈虚心学习和研究总结前代名医如秦越人、张仲景、华佗、葛洪、支法存的理论和经验,经过个人的实践摸索,在吸收继承中又有发展和创新。孙思邈在各科疾病的防治、针灸、药物、方剂、食疗、养生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治法则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独特的风格。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