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历史上最著名的神医

大家应该看过电视剧《神医华佗》,该剧由庹宗华,蒋勤勤等领衔主演,为大家讲述了神医华佗行侠仗义,四处行医,解民疾苦的故事。

华佗不仅仅在电视剧中是一个出名的医者,在历史上,华佗也用他高超的医术和出色的智慧,在三国时期为许多名士解决了疾病与烦恼。

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他品德也非常高尚,无私奉献,是一个备受钦佩的伟大人物,是一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崇拜的伟大人物,他的故事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对古代医学的思考,更能够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启示和指引。

华佗行医,据说传于蔡医师,他又自己精研前代的各种医学典籍,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已经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经基本确立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华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还陶冶了他的情操。

华佗的贡献是伟大的,华佗在群众中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名字一直被视为优秀医者的象征,医史上有成就的医家常常被誉为“华佗再世”。华佗在正史中有传记,也就是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还有范晔的《后汉书·华佗传》。

现在,在华佗出生、游学和行医所及的安徽、江苏、山东等省的许多地方,还都留有华佗墓或者华祖庙。但华佗的生卒年代甚至名字死因等问题一直存在着种种争议。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按照中国古代人们取名命字的传统习惯,人的名与字的含义往往是相互关联的,二者或意义相反,或意义相近,或意义相辅相成,或同来自某一典故。华佗也不例外。“佗”,意为长之美。

《集韵·戈韵》中说:“佗,一曰美也,”《诗·鄘风》:“委委佗佗”,委委,行之美;佗佗,长之美。在《尔雅·训释》中也说:“佗佗,美也。注:皆佳丽美艳之貌”。

由此可以看出,“佗”在古代就是“美”的意思。再看华佗的字“元化”,元:《中文大辞典》注释说:“美也。《易·坤》:‘黄裳元吉。’注:上美为元”,“化”可借为“花”。元化:上美之花。

因此,“元化”也是“美”意思。作为华佗之名的“旉”字,也就是“敷”,最初见于《周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是“春天将至,草木生长”的意思,即生长繁盛,从广义上说也是指长得美。

由上述可知,华佗的名与字,在意义上联系密切,均指长得美。完全符合中国古人取名命字的原则。“华”通“花”,如果联系他的姓,那就是指花长得美。“华”也可以引申为“文德”,《尚书·舜典》:“重华协于帝。”“华”就是“文德”的意思。华佗,即文德美。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他是沛国谯人。是宋国贵族华姓的封地,汉时隶属谯郡。这个谯是当时沛国的谯县,东汉的谯县大致主要包括今天安徽省的亳州,还有河南永城的一小部分,华氏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今天安徽省亳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现在被称为“小华庄”。

这一地理位置,在春秋时期属于宋国的管辖范围,可是到华佗的时候家族已经开始衰微,但从其名、字即可看出,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华佗自幼刻苦攻读经史,熟练地掌握了《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华佗成长的过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产药材的家乡也给他以不少的影响。谯县附近出产多种药材,如“亳芍”、“亳菊”,早已经闻名天下。再加水陆交通较为发达,所以谯县自古就是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至今在亳县的通衢大街上,中药材货栈仍旧比比皆是。幼年的华佗在攻读经史的同时,也留心于医药,当地父老传说他曾在泥台店一带读书养性,学医识药。

有一年九九重阳的这一天,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后来成为一代名医的华佗。到了华佗出生的时候,华家家境已经十分贫寒,华佗父亲名叫华文,家里无地无业,终年靠出苦力维持生活。母亲曾氏,据说是春秋时曾参的后裔,幼时随父母由山东逃荒来到小华庄落户,后来与华文结为夫妻。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

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时,死了!

华佗娘俩悲痛欲绝,他们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

华文得病无医,离开人世,撇下曾氏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苦度日月。曾氏是个善良勤劳的妇女,为人贤德,家中生活虽很艰苦,但她咬紧牙关,以纺纱、织布、养蚕支撑着。

华佗长到八岁时被母亲送到村里私塾读书。华佗聪颖过人,先生教的课文,他一听就会,别的学生念十遍背不出,他念一遍两遍就背得一字不差,但他贪玩,课文已会背诵就偷偷跑到外面去玩耍。

母亲知道了并没有骂他、打他,而是把他叫到面前,抓起一把蚕茧说:“蚕儿为了生存,终日不停地吐丝作茧,人要不学点本领,就不如这蚕呀!娘叫你上学念书,不如薄技在身。从前有个叫苏秦的,小时候读书很用功,为防止打盹,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如今有个叫孙敬的,为防止读书时打盹,把头发悬在梁上。儿现在就贪玩,不立志读好书,将来后悔就晚了!”

自此以后,华佗发奋读书。当时,乡间极端贫困,卫生条件差,患病的人很多。乡间又缺医少药,无处求医,以致有的病残,有的病死。华佗想着自己父亲就是因病无处求医而死的,就想外出学医。

可自己走了,母亲一个人在家有个好歹怎么办呢?他正在左右为难时,母亲鼓励他说:“儿想去学医,为乡亲们解除疾病痛苦,也是咱家积一世的大德。娘的身子骨还好,你就放心去吧!”

华佗想了一想说:“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爹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

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华佗遵母命到城里见了蔡医生,说明了来意。

蔡医生心里暗想:华佗父亲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我不答应,乡邻肯定会骂我:人死绝交,对友不义。如果我答应他,还不知他是否是一块学医的材料,最好设法考考他。

蔡医生此时看到他的几个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但是最高的枝条够不着,也爬不上去,就对华佗说:“你能设法把这最高的枝条上的桑叶采下来吗?”

华佗说:“这很容易啊!”

于是,他叫人取了一根绳子,拴块小石头,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就把桑叶采到手里了。

蔡医生又看到两只牛正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不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牛拉开吗?”

华佗回答说:“这好办。”

只见他马上抓来两把鲜草,放在牛的两侧,斗架的牛早已饿了,看见身边的鲜草,就过来抢着吃,自然散开不斗了。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机敏,当场就决定收他为徒。

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

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

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

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分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

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

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分量,跟自己开的分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

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并让华佗研读《黄帝内经》。何谓望闻问切呢?这是中医上的针疗法,据说出自战国的扁鹊。

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据说有一天,扁鹊晋见齐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齐桓公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齐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晋见,他对齐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齐桓公不理睬,扁鹊只好又走了,齐桓公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齐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齐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又走了,齐桓公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晋见时远远看了齐桓公一眼,转身就跑。

齐桓公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齐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齐桓公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于是因病重无法医治,齐桓公就死了。扁鹊见齐桓公,描写了古代神医为诸侯王诊断疾病,被君王粗暴地回绝,而最终逃亡而去的故事,主要截取二人三次对话的片段,最后以神医对病理的论述和君王终于病死作为结局,强调了我国古代中医“望”的精髓。

寒来暑往,不知不觉,又是三年过去了。一天夜里,华佗正在攻读药书,忽然,一位师弟慌张地跑来说:“快去,师傅病了!”

华佗随师弟来到师傅房间,只见众弟子都围在师傅身边,师傅直挺地躺在榻上,双目紧闭,口吐白沫,徒弟们问话也不答。华佗忙上前仔细观看五官气色,伏下身子,侧身细听呼吸,又为师傅切了脉搏,然后站起来笑笑说:“师傅没有病呀!”

师兄师弟都不信,嚷嚷开了:“你耽误了师傅的病,吃罪得起吗?”

这时,师傅忽然坐了起来说:“你们不要嚷嚷了,华佗说得对,我是没病,只是想试试你们的医术。”

众徒弟羞愧不已。师傅对华佗的判断非常满意,就叫他把自己判断的道理说说。华佗说:“人的五官是外‘五行’,人的五脏是内‘五行’,内‘五行’有病必映在外‘五行’上。肝开窍于目,师傅目神苍健不变,说明肝无病;心开窍于舌,师傅舌神赤润不变,说明心无病;脾开窍于口,师傅口神黄湿不变,说明脾无病;肺开窍于鼻,师傅鼻神燥白不变,说明肺无病;肾开窍于耳,师傅耳神寒黑不变,说明肾无病。五脏无病,六脉又平和,所以知道师傅没有病。”

还有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像鼓,便摆摆手叹气说:“孩子难救了。”

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

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水牛出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把孩子平放在地上,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地一起一落地活动着,约摸一刻钟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了眼。

华佗也累得满头大汗,放下孩子的手说:“好险啊,差点没救了,吃付汤药补补身体吧。”

华佗又给开了剂汤药,把孩子治好了。华佗起死回生的消息像风一样的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

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游学徐土一带,寻访名医,探求医理,给人治病。据说华佗死后,亳县盖的华祖庵,就是李氏为纪念华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钱修盖的。

徐州有座公宜山,山上有个老医生,医术相当高明。据说,他的医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嫡传的。老医生九十多岁了,没有儿女,也不曾收过徒弟。乡民向老医生请求:请他把高明的医术流传下来,以救众民。

老医生说:“这医术可不能随便乱授,要传给那些能为穷苦人家治病的好后生,不能传给那些以医求官的浮浪子弟。”

“谁是好后生呢?”众人着急了。

老医生摆摆手说:“大家不要着急嘛,我自有办法!”

有一天,民间医生都接到了一份请帖,是公宜山老医生下的。其中,年轻的华佗也在邀请之列。这一天,老医生家门庭若市,四面八方的年轻医生都来了。

老医生盛情接待了这些来自民间的青年医生。热闹了一天,才让大家各自回家。从老医生家下山,只有一条小路,就在这个路口上睡了一个病人。这病人全身流着脓血,体无完肤。

当时正是六月的天气,脓血腥臭难闻,成群的绿头苍蝇嗡嗡嗡的飞在他周围,有的地方还有蛆虫乱动。众医生走到路口,看到这个肮脏的病人躺在那拦住大家的去路,有的捏着鼻子绕过去,有的蒙着眼睛从病人身上跨过去。

这个病人火气可大了,他大骂从他身边走过去的医生,说:“你们这些饭桶,能治啥病?为啥见死不救?统统不是好东西。”

可以众人还是飞快地走了。华佗走到他跟前,向他看看。那人不分青红皂白便大骂华佗道:“你,你看啥?你也是草包,也不是好东西,快滚开!”

“大哥,你为什么骂人呢?”华佗不恼不气,亲切地说道:“有什么痛苦告诉我吧,我给你治病!”

那人怒道:“你这小子瞎了眼睛啊?你没看到我身上这病吗?”

华佗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大哥,你身上的溃疡一时是治不好的,必须要慢慢来啊,我现在送你回家,从明天起,我天天登门给你治,你家住在哪?”

“你叫我在家等你,那好,我家离这三十里地,你先把我背回家吧。”

华佗见他一身脓血,又腥又臭,白花花的蛆虫直往下掉。这么脏,咋背啊?可是转念一想,医生怎能嫌病人脏呢?应该尽力为病人解除痛苦才是啊!于是说:“好吧,我就背你回家!”

华佗把病人托在肩上,背着下山。走了三十里地,华佗身上糊满了脓血,蛆虫滚到他身上,一股臭味直往鼻子里钻,冲的他头脑发昏,心里作呕,几次欲吐为吐出来。来到病人家门口,病人突然变卦了,他又不回家了,硬叫华佗把他再背回原地。

华佗满腔怒火,这人咋这么麻烦呢?正想发火,一想,医生要耐心对待病人,病人发火,是因为他身上有病,可以谅解,医生应该体贴病人才是啊!

想到此,华佗又把他背回老医生家的门外。华佗来回背了六十里,累得他筋疲力尽,满身的汗水和病人身上的脓血搅和在一起,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来到老医生家门口,老医生亲自出门来迎接。他先把华佗让进屋,然后让华佗沐浴更衣,并请华佗洗浴完毕后到客堂说话。华佗洗了澡,换了衣服,走进客堂。老医生问他姓什么?华佗回答:“学生华佗。”

老医生夸赞说:“好后生!”

于是给了他一封纸柬,华佗打开观看,上面写道:“术亦不息,日于子为累,若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择劳动,矜老恤幼为急,然后可脱之祸。——扁鹊”

华佗看完,往地下一跪说:“圣贤之语,一一不忘。愿拜老医生为师!”

老医生扶起华佗,收他做了徒弟。原来上面说的那个病人,是老医生有意安排在路口,试试那些年轻的医生是不是诚心为穷苦人服务。多少个年轻的医生都绕道走开了。

只有华佗不怕脏,不怕累,背他下山,又再背他上山。所以,他获得了老医生宝贵的医书和高明的医技,后来成为中国伟大的名医。

直到今天,在小华庄尚有关于华佗的部分遗迹。在该庄西北角,有一片约六十平方米高且平的宅基地。据华佗后裔介绍,此处旧有竹篱茅舍,名“养疾康复”,是华佗读书、诊病和居住的地方。由此处朝东北相距200米处,有一片高地,据传说是华佗操练五禽戏的场地,名“五禽练坛”。

在上述地区有人发现少量古代建筑的残砖碎瓦。为纪念华佗,乡人在小华庄北约400米处,建有华佗庙一座(兴建于何时待考)。此庙自南向北分三个大殿,前殿置有华佗泥胎塑像一尊,庙中香火终日不断。

每逢农历九月九日(据传说此日为华佗生日),该庄华姓村民均集体到庙中祭祀华佗。新中国成立后该庙被改做学校,华佗塑像亦遭毁坏。1958年为取砖砌井将庙宇全部拆毁。1986年为纪念华佗,乡人又在该处修建一座华佗庙及一所华佗医院。

在华佗所生活的时代,医师在社会地位上相对较低。加之当时正值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这一段动荡时期,各个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因此,史书中关于华佗的记载非常有限。没有他的身世记载,也没有他师承关系的记录。更没有流传至后世的医方等资料。史书中只留下了一些华佗治愈疾病的小故事。因此,我们只能从这些治愈疾病的小故事中去寻找答案来探究“华佗再世,妙手回春”这个说法。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