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经
- 9.7分
- 阅读人数 1067.3万2.9万字
内容简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是老子的著作,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
已读您还没有开始阅读哦
最新五、名人对《道德经》的评价已完结
目录(共13章)查看目录
书评区
这不愧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这里包含着中国古人对世界,对治国,对为人非常朴素的充满智慧的观察和思想,对为政者确实给了非常多的建议,告诉为政者应该如何善待百姓,应当如何无为而治。这是为政治不可轻忽的一本必读书。

《道德经》真是一本智慧之书,深含大智慧,有好多话都有一些辩证哲理。内容既有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总结,也有对生活的感悟还有对治国安邦的观点,高山仰止,要想吃透这本书,还需要多用些时日。这本书真是智慧的结晶。
在此,引用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的一句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深有感触。虽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也要有人品读,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道德经,经典中的经典,需要在读再再度…诚如本书最后一章:名人对道德经的评价
老子的作品
新书推荐
- 私了——法庭外的荒唐闹剧谨以此书提醒那些遇事茫然无措的人们:法律是公平的,法律无处不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求助法律应该是我们最好的选择。私了是当事人对法律赋予公民的那一份权利和义务的自动放弃,使得法律在许多案件中失去了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私了是对罪犯的宽容和放纵,违法者得不到处罚,邪恶者将更加凶极恶,私了对法律形成一种“免疫力”,使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规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和体现,这无疑是对社会走向法治的一种强有力的阻碍。
- 谁是你心中的唯一本书为中国有名的招牌大学335所最新揭密,是千百万高考生、考研生必读的一本书。
-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河南人是能吃苦的一群人,他们那苦行僧的精神是他们生存力量的来源。在常年的生存压力中,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岁月中,苦难和艰辛,饥饿和折磨……一切的不幸迫使河南人不得不埋首于生活的残酷。 于是,在艰难中也不断前进,星落云散,始终挺立在世人面前。 于是,在黑暗之中看到烛光,从损落到奋起,创作新的高峰。这是一部全面剖析和解读河南人的最新之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改变着他们的一代又一代,河南人顽强、执著地为生存发展而奋斗。
-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佚文、考原委等。
- 史记“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 “宣统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香港报纸连载版)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几百个皇帝,最后一皇乃满清“宣统帝”溥仪。三岁即位,前后曾三度登极,丁巳复辟,其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终成俘虏,列为战犯,最后获赦为民。其半生经历,奇事甚多:三度为“皇”,一奇;废而不死,二奇;著成奇书,三奇。奇书者何?即其自传。此书洋洋数十万言,写作数年,其稿数易,史实掌故特多,内幕秘闻极富。现身说法,文章写来幽默;益智助兴,读者不宜错过!
- 满清兴亡史共四章。有“间明君臣”、“翦灭明之诸王”、“胤禛之疏忌骨肉”、“弘历之平西南苗”、“旻宁得袭帝位之原因”、“洪、杨军之战”、“义和团之祸”、“内阁任用皇族”、“各省宣布独立”、“溥仪逊位”等内容,是一部简明扼要的历史著作。
- 满清外史共八篇。有“皇太极之说梦”、“满洲兵之淫虐”、“多尔衮之盗嫂”、“福临遁入五台山之原因”、“玄烨纳姑为妃”、“胤禛窃诏改窜”、“弘历非满洲种”、“颙琰之不喜如意”、“李莲英女弟之指婚”等内容,是一部趣味性很强的野史著作。
- 汉武帝征匈奴战史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汉武帝和匈奴激烈的战争,为中国民族武力膨胀到极度的斗争试验。当此大战争在进行时,国人日后懦怯苟且的姿态,一点也找不到;社会上碰到的,尽是军人、志士。政治家慷慨悲歌的气概,外交家坚苦卓绝的精神,而民众从战国时代遗下的那种沉雄朴茂的风尚、游侠仗义的行为,亦在民族战争猛烈扑击的火花中迸裂出来。那时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尚在黄河流域,和密迩胡汉边境的陕西中部;故匈奴南下牧马,直接是威胁中国的政治(商业)中枢,间接便是摧残汉代高度发达的文化。换言之,此游牧民族的侵略一日不终止,汉族文化的发展,便一日不得保障;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亦日处重大之威胁中。故匈奴的击攘问题,成为汉族求生存的先决条件。
- 匈奴史美国汉学家巴克尔的民族史研究专著,分“匈奴之古史”、“冒顿之御宇”、“与中国争霸时期”、“衰败时期”、“属国时期”、“匈奴之内属分裂与衰亡”、“匈奴人之称帝于中国北部”共七章,扼要介绍了古匈奴族的出现、兴旺及衰亡等历史进程。译者向达,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专家,曾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图书馆馆长。
- 鲁迅回忆录本书是作者对于鲁迅先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各方面的追忆与记述,曾在《新观察》杂志1960年第3期到第13期连载。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经历了一段艰苦奋斗的道路。作者从几个方面真切地反映了这条道路,叙述了鲁迅先生早年的读书生活,十月革命和苏联文学对他的影响,反抗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如何通过现实的阶级斗争最后认识到“唯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同时也谈到了鲁迅先生和瞿秋白同志亲密愉快的会见,与作者共同向往苏联的炽热心情等。通过这些叙述,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位“五四”以后,我国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的强烈的战斗精神。
- 欧化东渐史全面论述了汉代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洲文化东传,与中国文明碰撞并影响中国的历史,深刻剖析了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明东传对中国社会尤其是近代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所论范围涉及政治、宗教、思想、经济、文化、科学诸领域。作者辩证地审视了西方文化东渐对中华文明带来的有益变化和不良后果,既叙述了西方在诸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和渗透,也记录了西方与中国的正常交往,并且没有回避这种侵略和渗透给近代中国各方面带来的一系列有益的变化,对全盘西化和排外主义都持否定态度。